苦荞是一种蓼科荞麦属一年生草本植物。苦荞被国际粮农组织公认为药食同源的特色杂粮作物,更是被《本草纲目》誉为“五谷之王”。苦荞富含蛋白质、脂肪、矿物微量元素、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,还含有丰富的生物黄酮类、糖醇类等活性功能成分。研究表明,苦荞在降血压、降血糖、改善肠道微生态、抗氧化、抗癌抑瘤、预防肥胖症、护肝等方面具有一定功效。苦荞是一种可为人类提供优质营养,具有较好食用价值及保健功能的特色杂粮,具有很多其他农作物无法比拟的优点。
因苦荞固有的韧性壳、脆性仁,苦荞脱壳难度很大,整仁率很低。市面上售卖的苦荞米分为两种形态:一是经过浸泡、蒸煮处理后脱壳得到的熟化苦荞米,二是由育种技术选育出的易脱壳品种直接脱壳得到的生苦荞米。苦荞米最常见的食用方法是与大米一同进行蒸煮、食用,但是苦荞米与大米的比例并不清晰。因此,探讨苦荞米添加量,使蒸制的混合米饭品质、风味最佳,大众更易接受,也是苦荞米研究的关键问题。
一、材料与方法
01 实验原料
01 实验原料
大米:市售;苦荞米: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。
大米与苦荞米的比例及其编号如下表所示。
工艺:苦荞米→清洗→浸泡→蒸煮→成品

02 仪器与设备
HL-D-4X型蒸箱:山东浩龙厨业有限公司;Alpha MOS ASTREE型电子舌、Heracles NEO型电子鼻、Alpha MOS IRIS VA400型电子眼:法国Alpha M.O.S公司。
03 电子眼测定
03 电子眼测定
将样本置于白板同一位置进行拍摄,每个样品重复测定6次。对采集的图像提取图像中心圈的特征信息,记录占比大于1%的色号作为分析数据。
04 电子舌测定
04 电子舌测定
米饭与水按照1:15的比例混匀,浸泡10 min,取80 mL待测液放于电子舌专用杯中检测,每个样品数据采集120 s,采集周期为1s。每个样品重复测定6次。电子舌传感器名称及性能描述见下表。

05 电子鼻测定
准确称取5 g试样,放入顶空瓶内,40 ℃恒温金属浴加热10 min。捕集阱初始温度40 ℃,捕集阱最终温度250℃,捕集阱分流速率10 mL/min,捕集持续时间50 s,进样口温度200 ℃,进样口压力10 kPa;进样量5000μL,注射速度125μL/s,数据采集周期(0.01 s)采集时间110s;每个样品重复测定5次
二、结果与讨论
01 电子眼对苦荞米饭的颜色差异分析
01 电子眼对苦荞米饭的颜色差异分析
通过电子眼检测,占比在1%以上的特征色号有22个。其中,随着苦荞米添加量的增加,占比在增大的特征色号有13个,如:1619、1875、1876、1891、1892、1893、2147、2148、2163、2164、2165、2421、2437;随着苦荞米添加量的增加占比在减少的特征色号有9个,如:2709、2982、2983、2984、3000、3255、3256、3257、3273。为验证电子眼采集图像的稳定性,以确保实验数据的可靠性,计算样本的相对标准偏差 (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, RSD),结果如下表所示。样本特征色号RSD值均小于5%,表明电子眼采集的苦荞米饭色泽数据具有良好的重现性,可满足后续分析。
对11种样品进行电子眼的主成分分析(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, PCA),由图1可知,PC1的贡献率为84.5%,PC2的贡献率为9.8%,2个主成分的总贡献率为94.3%,可以用来解释样品绝大部分信息。各样品之间离散分布,均无交叉重叠,表明电子眼能够鉴定出各样本的颜色差异。随着苦荞米添加量的增大,苦荞米饭的颜色变得越来越暗沉,黄褐色加深,光泽越来越差。在主成分分析图中随着苦荞米添加量的增加,样本逐渐从X轴的左轴向右轴移动,表明随着苦荞米比例增加颜色呈现规律变化。由于主成分1的贡献率较大,因此可以根据样本在X轴上的距离判断样本之间的差异。3与4号样品颜色相似,9~11号样品颜色相似,其余样品颜色差异较大。
综上所述,电子眼能够准确地检测出样本之间的颜色特征。


02 电子舌对不同比例苦荞米饭的滋味差异分析
对所有样品电子舌传感器的响应值绘制雷达图(图2),其中SCS苦味传感器、CPS基本味传感器的响应值最高,其次是ANS甜味传感器、CTS咸味传感器、PKS基本味传感器的响应值较高。
通过味觉分析比较发现不同比例苦荞米饭的滋味呈现一定的规律性,随着苦荞米添加量的增大,各传感器的响应值也随之增大。上述结果表明,不同比例的苦荞米饭滋味会因苦荞米添加量的不同而逐渐变化。
由图3可知,第一和第二主成分贡献率之和达到99.8%,即这2种主成分涵盖了11组样本绝大部分的原始数据信息,其中PC1的贡献率为98.1%,PC2的贡献率为1.7%,且样本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第一主成分上。各样本之间均无重合,表明电子舌技术能够明显地将不同比例苦荞米饭区分。在PCA图中随着苦荞米添加量的增加,样本逐渐从X轴的左轴向右轴移动,各样本在滋味上呈现一致规律,表明随着苦荞米比例增加滋味逐渐变化。由于PC1的贡献率大,所以样本在横坐标上的距离越大,表明了样本之间的差异越大。
结合图2可知,苦荞米添加量越高,酸味、咸味、鲜味、甜味、苦味、基本味的响应值越大,与PCA图的变化趋势相对应,其中4号样与3号样品距离较远,4号样品开始出现滋味加重的现象,与3号样品差异明显。综上所述,电子舌测定得到的指标具有鉴定苦荞米饭滋味特征的能力。


03 电子鼻对不同比例苦荞米饭的滋味差异分析
由于图4中样本间相互重叠,组内样品分布离散,分类效果并不理想,PCA不能区分样本间的差异,故进行线性判别分析(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, LDA)。LDA结果如图5所示。由图5可知,LD1的贡献率为52.2%,LD2的贡献率为31.9%,其累计贡献率为84.1%,能够反映样品中的大部分气味信息。1、2、11号样本与其余样本距离较远,表明了1、2、11号样本与其余样本之间的差异较大。6~10号样本距离较近,存在部分重叠现象,说明这几组样本气味相似,并且随着苦荞米添加量的增大,样本呈现出从左向右依次移动的趋势。1、2号样本米饭的香味较重、苦荞的香味较淡,苦荞香味从3号样本开始逐渐明显,11号样本苦荞味过重。综上所述,电子鼻结合线性判别分析可较好地区分不同比例苦荞米饭。
经电子鼻鉴定,共鉴定出30种挥发性化合物,包括烷烃类、醇类、醛类、酯类及其他化合物。其中十一烷、十二烷、十三烷、十四烷、正十五烷、乙基苯、萘、壬醛、反式-2-壬烯醛、苯乙烯、2-十一酮、1-壬醇、1-辛烯-3-醇、十二醛的含量随着苦荞米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大;己醛、1-丙醇、1-丁醇、2,3-戊二酮、2-庚酮、2-甲基丁醇、异丁醇、丁醛、2-甲基丁醛、异戊醇、戊醛、香草醛、邻苯二甲酸二甲酯、棕榈酸乙酯、棕榈酸甲酯、乙酸丁酯的含量随着苦荞米添加量的增大而减小。此外,乙基苯、苯乙烯产生植物的味道,棕榈酸甲酯产生鸠尾草的味道;壬醛、反式-2-壬烯醛、十二醛具有宜人的橘子香;1-壬醇、1-辛烯-3-醇、己醛、1-丙醇、1-丁醇、异戊醇、乙酸丁酯产生水果香味;2-十一酮、2,3-戊二酮、香草醛、棕榈酸乙酯散发令人愉悦的奶油味;2-庚酮、2-甲基丁醛、戊醛具有坚果香;萘、2-甲基丁醇、丁醛则会产生一些令人不愉快的气味。


三、结论
本实验基于电子感官系统对不同比例苦荞米饭进行色泽、滋味、气味和质地的系统分析。结果表明,智能感官评价系统能够准确识别出不同比例苦荞米饭的差异,将感官结果客观化、数据化。
在色泽方面,从11组样本中共提取到22个特征色号。在PCA图中,随着苦荞米添加量的增加,样本逐渐从X轴的左轴向右轴移动。在滋味方面,苦荞米饭对苦味、基本味响应值最大,其次是甜味和咸味,且随着苦荞米添加量的增大,各味觉传感器的响应值也逐渐增大,在PCA图中样本从X轴的左轴向右轴移动。在气味方面,鉴定出烷烃类、醇类、醛类、酯类等化合物,随着苦荞米添加量的增大,化合物含量随之增大或减小,在LDA图中,样本呈现出从左向右移动的规律性。
在质构方面,质构特性与人工感官评价结果呈现相同趋势,其中3号样品的质构特性均为最大值。人工感官评价可为电子感官系统测定结果提供建议,明确电子感官系统测定下的哪个样品更易被评价员所接受。人工感官评价结果与智能感官评价结果一致,且3号样品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样品,表明3号样品更易被评价员所接受。智能感官评价技术与人工感官评价有机结合,可以更有效地评价苦荞米饭的感官品质。
来源:感官科学与评定。封面图及文章配图来源:创客贴。
文章来源:胡紫倩,王嘉,谭欣,等.基于智能感官评价技术的苦荞米饭差异分析[J].食品科技,2024,49(07):163-170.
提醒:文章仅供参考,如有不当,欢迎留言指正和交流。且读者不应该在缺乏具体的专业建议的情况下,擅自根据文章内容采取行动,因此导致的损失,此公众号运营方不负责。如文章涉及侵权或不愿我平台发布,请联系处理。